醫學名稱:紅癬 ;Erythrasma

 

好發年齡:多見於成年男性,男性多於女性。

 

分佈部位:腋下、腹股溝、大腿與陰囊接觸的股內側、臀縫、腋窩及女性乳房下、第四五趾間等皮膚皺摺處。

 

致病原因:病原菌為Gram陽性的微細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minutissimum)引起的皮膚皺摺部位的表淺感染。此菌常寄生于正常人的鼻、咽、眼結膜、外耳道及皮膚表面等處。當條件適合時,如溫暖潮濕及皮膚損傷等,即可侵入角質層引起感染。

 

症狀與特徵:一般無自覺症狀,因此經常被忽略,除非因美觀上的困擾,否則大部分的患者並不太想治療,或是被家人逼著看病而來的,因此通常都已有蠻長的病程了。但在腹股溝部易受摩擦刺激,可引起瘙養及苔蘚樣變化。若感染波及肛門周圍皮膚,可引起肛門瘙癢。皮損處可見邊界清楚之圓形、橢圓形或邊緣不規則形斑塊,開始呈紅色,以後變成褐色,新的皮損是光滑的,舊的皮損會起皺,表面覆有細小米糠樣鱗屑。皮損處在伍德氏燈(Wood light)下會呈現珊瑚紅螢光。如刮取鱗屑於油鏡下檢查可見Gram陽性的微細棒狀桿菌。很容易與股癬搞混。當民眾自行買藥局複方的股癬藥膏來擦,常常會讓症狀更嚴重。還有一種泛發性紅癬,皮損為境界清楚的紅褐色斑塊,廣泛分佈於軀幹和四肢。這種類型的紅癬多見於糖尿病及其他虛弱疾病的患者。

 

預防:保持局部清潔與乾燥則皮損較易消失,但本病治愈後容易復發,如經常使用抗菌肥皂沐浴,可預防復發。

 

治療:可用藥物相當多,包括:penicillins, 第一代 cephalosporins, erythromycin, clindamycin, ciprofloxacin, tetracycline, Clarithromycin, vancomycin, Fusidic acid, Miconazole, Benzoic acid 6%, salicylic acid 3%。皮損面積大者可口服紅黴素Erythromycin (首選) 250m g每日4次或500mg每日2次,連用12周,亦可用四環黴素,局部外用2-4% Erythromycin solution每日2次連用46周或5%~10%硫磺軟膏和抗真菌類制劑。愈後再抹12周,以免復發。

 

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