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潛水攝影 (3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Phylum Cnidaria 刺胞動物門


Class Anthozoa 珊瑚蟲綱


Family Agariciidae 蓮珊瑚科


Scientific name Pavona cactus


Chinese name 繡球雀屏珊瑚


Author Forskal, 1775 


Max. Size


Common name Cactus Coral


別、俗名:


形態特徵: 繡球雀屏珊瑚,珊瑚石群體由薄而或彎曲或直立的板葉構成,板葉基底可能增厚變成主幹;珊瑚石細而淺,分佈在板葉的兩側,相鄰的珊瑚石常癒合並排列成與邊緣平行的列狀,生活群體為淡褐色或綠褐色。通常生長在混濁度較高的淺水域中,尤其在鄰近沙底的斜坡較常見。


資料來自:台灣海洋生態資訊學習網


攝影日期: 2010/09/26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Class Ascidiacea 海鞘綱


Family Ascidiidae 



Scientific name Phallusia julinea


Chinese name


Author Sluiter, 1915


Max. Size


Common name Yellow sea squirt


別、俗名:


形態特徵:


資料來自:


攝影日期: 2010/09/26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Echinodermata 棘皮動物門


Class Asteroidea 海星綱


Family Ophidiasteridae 蛇海星科


Scientific name Leiaster speciosus


Chinese name 紅滑皮海星


Author von Martens, 1866


Max. Size


Common name Velvety Sea Star


別、俗名: 麗紅蛇星


形態特徵: 此物種的篩板大,生活時體色為鮮紅色,乾製標本的體色則呈淡棕色,篩板凹陷,上有許多放射狀的細溝紋。此物種多分布在水深約5~10公尺的岩礁地區。以岩石上的附著性無脊椎動物為食。


資料來自: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攝影日期: 2010/09/26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膽的生態觀察與欣賞-夜潛-Diadema savignyi 沙氏冠海膽


 


20100926(星期日)


 


雖然天氣不錯, 可是浪大,只好選擇最容易與安全的下水點--即省道進入龍洞和美國小轉彎處的沙灘下水,即使已出海有一段距離了,水質依然混濁不清且海底浪大,跟本無法攝影,不過可以看見許多海參出來覓食,還有章魚和小花枝出現,海膽都消失無蹤,可能是牠們知道浪大不適合外出覓食, 都躲在家裡躲風浪了.


最後還是發現了一隻Diadema savignyi 沙氏冠海膽,因為海況不適合攝影,只好撈到岸上才能拍照,以下為上岸後的照片.


 


Phylum Echinodermata 棘皮動物門


Class Echinoidea 海膽綱


Family Diadematidae 冠海膽科


Scientific name Diadema savignyi


Chinese name 沙氏冠海膽


Author Michelin, 1845


Max. Size


Common name Long-spined Sea Urchin


別、俗名: 藍環冠海膽


形態特徵: 其活體在反口面中央的圍肛部及篩板外圍,各有一圈亮藍色的螢光色環圍繞,並由此沿間步帶中央的裸露區輻射出5對亮藍色的螢光線條,極易與其他種冠海膽區別。但是,一但僅剩下無皮的體殼,則就很難區別出同屬的沙氏冠海膽與刺冠海膽了。本種的大棘細長且中空,步帶與間步帶的棘粗細與外型大致相同,呈細長尖銳的長針狀;棘刺表面由一圈圈箭頭狀的小棘所包覆。棘刺與表皮一般呈黑色,但年輕個體間步帶區的大棘與表皮會呈白色或有黑白相間的環紋。冠海膽科所特有的肛乳突,在本種為黑色,肛門開口處有時有銀白色的色環。本種為中、大型海膽,體殼直徑一般約6公分左右,但特別大的個體直徑可達10公分。去皮後的体殼呈白色,體殼低矮,上、下扁平,相當薄而脆弱,極易破損。  沙氏冠海膽的棘刺細長而中空,雖然無毒,但銳利而脆,極易刺傷泳客或潛水人員;棘刺的尖端若穿入皮膚中則極難清理,而且往往夾帶細菌或其他有機異物,造成傷者感染發炎。本種經常與刺冠海膽成群混居,在野外可依靠亮藍的圍肛部色環及連續的輻射藍線與刺冠海膽區分,此外,本種肛乳突的開口不具有橙紅色的亮環。動物從潮間帶附近的淺海到水深約70公尺的海域都可見其蹤跡。


資料來自: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攝影日期: 2010/09/26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膽的生態觀察與欣賞


 


20100926(星期日)


 


今天的主要課題為海膽的觀察與欣賞,所以夜潛是重點,因為大部分的海膽為夜行性的夜貓子。


 


Darren、惠民兄與我共3人,約早上9:30於板橋火車站會合後出發,於11點左右抵達龍洞潛水客棧。


 


今天來得較晚,因為主要目標是夜潛,所以只打算於白天潛2支就好。


 


東北季風開始發威,雖然陸上風不大但遠眺岸邊碎浪與浪花卻波濤洶湧,代表東北季風開始將一波波長浪推向龍洞灣內。


 


原打算在潛水客棧前方的九孔池邊下水,但浪花太大,遠眺對岸的和美國小附近的浪花似乎較小,於是我們3人就驅車前往和美國小勘查,剛好有一群人都在附近下水,看起來似乎還可以,於是決定下水點後就回潛水客棧拿氣瓶,再回頭在和美國小之前的一處較平坦處下水。


 


水況不是很好,浪很大,所以能見度不佳,不過運氣還真的不錯,惠民兄首先發現一顆巨大的馬糞海膽 (Tripneustes gratilla 白棘三列海膽),約12公分大,殼體還綴有許多偽裝物包括海草與破貝殼,如果是平常風平浪靜時應該很難發現牠的存在,但因當時浪大,所以牠被浪推著往前滾動,因此暴露了牠的行蹤,由於浪大所以很難好好地為這位麻豆照相,經過仔細觀查牠的外觀可發現牠管足有兩類,綠色指狀的管足與下端黑咖啡色、上端白色、末端為盤狀的管足,反口面布帶區佈滿密密麻麻綠色指狀管足,夾雜一些上端白色盤狀的管足,然而口面與赤道區的步帶區的盤狀管足量增加許多,綠色指狀管足較少,使得上端白色盤狀管足顯得較顯著。不同類型管足在不同面的比例的大不相同,意味著白色盤狀管足可能的主要功能為爬行移動與固定殼體於礁石或將食物移動到口部,而綠色指狀管足可能的主要功能為呼吸。當然這樣的推論的基礎很薄弱,還須更進一步的觀察與實驗。由於波浪洶湧很難好好地仔細觀察,所以有待下回的再次相會了。


 



Phylum: Echinodermata 棘皮動物門


Class: Echinoidea 海膽綱


Family: Toxopneustidae毒棘海膽科


Scientific name: Tripneustes gratilla


Chinese name: 白棘三列海膽


Author: (Linnaeus, 1758)


Max. Size:


Common name: Priest-hat Urchin、Hairy Pincushion Urchin


別、俗名: 馬糞海膽、花膽


形態特徵: 生活於珊瑚礁區及礁石區,常見於潮池及沿岸水深約10公尺以內的較淺水域(在小琉球地區常見其出現於海草叢中)。本種為大型海膽,成體體殼直徑可達12公分左右,體高達5~ 6公分左右。間步帶的大疣在赤道部排列為6~8個不整齊的縱行,大棘細而短,末端較鈍,不易傷人,顏色一般則為白色或橙紅色。反口面的大棘短而尖銳,長約1公分,表面有細橫紋;口面的大棘則稍鈍。體殼表面常呈紫色 ,但變異非常大。以大型藻類為主食,進食速度快。管足吸附力強,常將海藻、碎木片或垃圾吸附在身上。本種在台灣的生殖季節為8~9月(Chen,1989),其生殖腺可供食用,成熟時肥大味美,日本人將其稱為『雲丹』。


資料來自: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攝影日期: 2010/09/26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Taxidermy photo (標本照):50.7x30.5 56.6x48.7x33.3 (Freak,變體) 89.46, white spines 93.78, white spines 109, w/s 109, cleaned 109, Aristotle's lantern


 


 






 



後來在回程時Darren在珊瑚礁岩穴中發現一顆非常漂亮的環刺棘海膽(Echinothrix calamaris)






此種海膽有兩種棘刺:


 


其大棘刺為粗長管狀,分佈於間步帶區,末端截平,頸部大多為白色,少數為粉紅色,下段為暗咖啡色環節與白色環節相間,然後中段暗咖啡色環節上方開始出現青綠色環節與白色環節相間,最後於末端處咖啡色環節消失只剩青綠色環節與白色環節相間。


 



口面間步帶的大棘刺較為扁平且末端較鈍。


而其小棘刺為黑色針狀叢聚在一起,分佈於步帶區。


 





 


每個反口面的間步帶中央裸露區有一綠色螢光帶從中央肛乳突下方往外呈5幅射狀分怖,接著在接近赤道部前2/3處呈一點狀結束。





 


最顯眼且美麗的是牠的中央肛乳突,外形如一氣球狀,有黑點與白點均勻分佈於綠色背景的肛乳突,此肛乳突的最上方的中央處有一黑色凹陷,周圍由白色點環繞,應該就是牠排泄物的出口。肛乳突會擺動,導致許多人都以為肛乳突是牠的眼睛會盯著人瞧,甚是可愛。




 


此外,我們還發現有兩尾小隻的藍紫色小蝦,(共生針蝦Stegopontonia commensalis ),附著在此環刺棘海膽的棘刺上,會到處移動,當我們將此海膽翻轉過來觀察其口面時,牠們也跟著跑到口面的棘刺上,絲毫也不害羞或怕生,非常的精緻美麗與可愛。




 


梅氏長海膽Echinometra mathaei 是台灣海岸邊經常可見到的海膽,分佈於潮間帶到水深5左右的亞潮帶,但以低潮線附近的碎浪區最為常見。牠們的體殼呈長橢圓形,棘刺的特性為堅硬、粗短、圓錐形、有縱肋、不具毒性,棘刺的顏色以棕、棕綠、紅棕、黃綠、咖啡色為主,末端為白色。牠們棲息於明顯由牠自己在珊瑚礁或岩礁上挖鑿出適合牠自己居住的洞穴,洞穴的外型有的為僅容自身大小的長圓形,也有長條半圓管形狀,剛好只容牠自己躲藏,故相信應是牠會移動的範圍,該洞穴兩端較淺,類似出口,所以牠可能還是會走出自己挖鑿的洞穴,外出覓食,但有些人認為牠們是屬於有固定棲所、不離開巢穴的習性,只侷限自己所挖的凹槽中活動,所以牠到底會不會外出覓食有待進一步的觀察,Darren與我討論後將以此主題作為下回觀察實驗的目標,方法是於白天潛水時標示20個梅氏長海膽的固定棲所後,晚上夜潛再去拜訪這20個有標示的地點,看看牠們是否全部都不出門,如果有膽不在家,甚至許多膽都翹家,則可以證明牠們是會外出覓食的。其實我一直懷疑梅氏長海膽的習性為「不離開巢穴」,因為經常可以觀察到牠們也有不挖洞而躲在珊瑚礁或岩礁下的情況。













 


 豬槽海膽番仔膽是梅氏長海膽的俗稱,為什麼有此俗稱呢?有兩種可能性,其一為牠們的體殼略呈長形,酷似以前養豬用的飼料槽,因此被稱為豬槽海膽 其二為牠們會挖鑿出長條形的凹槽而躲藏其中,此種長條形的凹槽較酷似以前養豬用的飼料槽,故有豬槽海膽之俗稱。






 


至於梅氏長海膽是如何於那麼硬的岩石開挖出自己的家?也是許多人感到非常好奇之處!海洋生物學家發現碳酸鈣為珊瑚礁的主要成份,故很容易受到酸的侵蝕而軟化,而梅氏長海膽會分泌酸來慢慢軟化與侵蝕珊瑚礁岩,再加上梅氏長海膽利用體殼上許多棘刺的挖鑿作用而成凹槽狀,並且隨著海膽身體的成長,會將這些洞愈挖愈大,以符合身體的大小。





 


如果你想用東任何物品想將牠移出其所挖的凹槽並不容易,因為牠會撐開其所有棘刺來抵住凹槽以固定自己,如果使用蠻力硬挖只會將其殼體打破,所以如果你想將牠完整無缺地請出洞,只能用溫柔的方法,利用一根棒子放在你想將牠請出洞的反方向抵住牠,再慢慢施加輕柔的壓力往出口處,你將發現牠會慢慢地往出口移動,最後將會整棵完整無缺地出洞,到時候你就可盡情的拍照與欣賞牠,因為牠的棘刺無毒,也不是非常尖銳,故你可將牠輕輕地抓住放在掌中,仔細欣賞牠的棘刺與黑色細長的管足運動,會帶給你全新的感受海膽的美妙而又不會受傷。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Class Actinopterygii 輻鰭魚綱


Family Serranidae 鮨科


Scientific name Epinephelus merra


Chinese name 網紋石斑魚


Author Bloch, 1793


Max. Size 31 cm 


Common name Wire-netting cod; Wirenetting cod; Dwarf-spotted rockcod; Dwarf spotted grouper; Honeycomb grouper; Honeycomb sea bass; Honeycombe grouper; Honeycomb rockcod; Honeycomb cod; Honeycomb rock-cod 


別、俗名: 蜂巢格仔、六角格仔、蝴蝶斑、牛屎斑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3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或略凸。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體部及各鰭淡色,均有圓形至六角形暗斑密佈,斑間隔之狹窄自成網狀圖案;胸鰭密佈顯著之小黑點。體背背鰭基底處無任何斑塊。沿岸淺水域魚種,常出現於潟湖及灣區之礁石間,棲息深度甚少超過20公尺。雌魚在標準體長約14公分時成熟,18-21公分時開始性轉變。主要以小魚為食。


資料來自:台灣魚類資料庫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Cnidaria 刺胞動物門


Class Anthozoa 珊瑚蟲綱


Family Actinodiscidae 輻盤海葵科


Scientific name Discosoma sp.


Chinese name 圓盤海葵屬


Author


Max. Size


Common name


別、俗名: 圓盤海葵、香菇珊瑚


形態特徵: 模擬珊瑚的一種海葵,當其將口盤伸展開時,呈片狀或碟狀。觸手短小或退化成乳突狀。當口盤收縮時,體壁會包覆觸手,並於口盤上方形成開口。體色多變異,口盤灰白,觸手黃褐色。棲息於岩礁或斜坡上方,通常會形成一大片的聚集。


資料來自:台灣魚類資料庫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Discosoma sp 香菇珊瑚 & Actinodiscus sp. 藍蘑菇



 


Phylum Cnidaria 刺胞動物門


Class Anthozoa 珊瑚蟲綱


Family Actinodiscidae 輻盤海葵科


Scientific name Actinodiscus sp.


Chinese name 輻盤海葵屬


Author


Max. Size


Common name Actinodiscus Mushroom CoralsMushrooms


別、俗名: 海葵


形態特徵: 個體外觀上呈薄片狀。圖為輻盤海葵(Actinodiscus sp.),口盤中央部位凹陷,突出口部,表面有不規則的突疣,並且從口盤部位有向外輻射的溝紋,有些種類還具有數道明顯的脊狀突起。色澤多樣,有靛藍、水藍、紫、綠、灰、白、棕、紅等多種色彩。一般生長在光線較弱、水流較緩的海域。


資料來自:台灣魚類資料庫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Actinodiscus sp.  藍蘑菇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Cnidaria 刺胞動物門


Class Anthozoa 珊瑚蟲綱


Family Zoanthidae 菟葵科


Scientific name Zoanthus sp.


Chinese name 菟葵


Author


Max. Size


Common name Button PolypsGreen Sea MatZoanthid 


別、俗名: 棕綠紐扣珊瑚、群體海葵


形態特徵: 通常營群體型生活。除了口盤中央為白色外,其餘部位顏色由黃綠色到青褐色。當觸手伸展時,狀似一張張水平開展的油傘;當觸手收縮時,則像是一樽樽的酒杯。體內常含砂粒。一般以淺海海域分佈較多。砂葵常成群地出現在礁石上,形成廣大的族群。大部份的砂葵帶有「砂葵毒素」(palytoxin),毒性強,對人類有害,應避免直接的碰觸。


資料來自:台灣魚類資料庫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Class Actinopterygii 輻鰭魚綱


Family Mullidae 鬚鯛科


Scientific name Parupeneus ciliatus


Chinese name 短鬚海鯡鯉


Author (Lacepède, 1802)


Max. Size 38 cm 


Common name White-lined goatfish; Whitesaddle goatfish; Cardinal goatfish; Blacksaddle goatfish 


別、俗名: 短鬚副緋鯉、秋姑、鬚哥、蓬萊海鯡鯉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尾鰭叉尾形。 體色多變,灰白色至淡紅色,除腹部外,各鱗片具紅褐色至暗褐色;自吻經眼睛至背鰭軟條基有一深色縱帶,縱帶上下各有一白色帶;背鰭軟條後部有一白斑或不顯,白斑後另有一鞍狀斑或不顯;背鰭與尾鰭灰綠色至淡紅色;背鰭及臀鰭膜散布淡白色斑點有時不顯;胸、臀與腹鰭黃褐色至淡紅色;頦鬚淡褐色至黃褐色。主要棲息於岩礁區沿岸或內灣的沙質海底或海藻床。夜間覓食,三兩成群在砂質地或軟泥地,以其頤鬚探索泥地中潛藏的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多毛類等,再挖掘覓食。


資料來自:台灣魚類資料庫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Class Actinopterygii 輻鰭魚綱


Family Diodontidae 二齒魨科


Scientific name Diodon holocanthus


Chinese name 六斑二齒魨


Author Linnaeus, 1758


Max. Size 50cm


Common name Porcupine PufferBalloonfishSpiny puffer


別、俗名: 刺規、氣瓜仔、氣球魚


形態特徵: 常見的錯誤拼法為Diodon holacanthus。體短圓筒形,頭和體前部寬圓。體背側灰褐色,腹面白色,背部及側面有一些深色的斑塊,另有一些黑色小斑點分布;無喉斑;背、胸、臀及尾鰭淡色,無任何圓形小黑斑。熱帶海洋性底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淺海礁石區、軟質底海域或開放性水域。一般行獨居生活,有時會聚集成群;幼魚則行大洋漂游性生活。主要於夜間捕食軟體動物、海膽、寄居蟹及螃蟹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資料來自:台灣魚類資料庫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Echinodermata 棘皮動物門


Class Asteroidea 海星綱


Family Ophidiasteridae 蛇海星科


Scientific name Linckia sp.


Chinese name 指海星


Author


Max. Size


Common name


別、俗名:


形態特徵:


資料來自: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Class Actinopterygii 輻鰭魚綱


Family Pomacentridae 雀鯛科


Scientific name Amphiprion polymnus


Chinese name 鞍斑海葵魚


Author (Linnaeus, 1758)


Max. Size 13 cm 


Common name Saddleback anemonefish; Saddle back clown; Saddleback clownfish; White-tipped anemonefish; Brownsaddle clownfish 


別、俗名: 鞍斑雙鋸魚、鞍背小丑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 1.7-2.0倍。雄、雌魚尾鰭皆呈截形或圓形。體由黃褐色至黑色,各鰭暗褐色;胸鰭黃色或淡色;尾鰭上下葉緣具白寬帶環繞。眼後具一寬垂直白色;背鰭軟條部延伸至肛門另具一白色斜寬帶,此帶隨著成長而逐漸退縮呈鞍狀斑。主要棲息於底質為沙地之潟湖及含沙地之礁區,棲息深度可達約30公尺。主要和生長在沙地的海葵行共生之行為,喜歡共生的海葵有Heteractis crispaStoichactis haddoni等,體表之黏液可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行一夫一妻制。雜食性,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


資料來自:台灣魚類資料庫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Phylum Cnidaria 刺胞動物門


Class Anthozoa 珊瑚蟲綱


Family Stichodactylidae 列指海葵科


Scientific name Heteractis crispa


Chinese name 紫點海葵


Author (Hemprich and Ehrenberg in Ehrenberg, 1834)


Max. Size 50cm


Common name Sebae anemone


別、俗名:


形態特徵: 觸手的形狀為細長而略捲曲,末端大多漸細,但亦有頂球,頂端帶有粉紫色,柄為灰色無疣,觸手的顏色多變。


資料來自: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Amphiprion polymnus 鞍斑海葵魚 & Heteractis crispa 紫點海葵


A:






 


B: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Cnidaria 刺胞動物門


Class Anthozoa 珊瑚蟲綱


Family Caryophylliidae 葵珊瑚科


Scientific name Euphyllia ancora


Chinese name 腎形真葉珊瑚


Author Veron & Pichon, 1980


Max. Size 2m


Common name Hammer Coral


別、俗名:


形態特徵: 腎形真葉珊瑚 珊瑚體由皮紋形的板葉構成,群體一般呈半球形,大型的群體直徑可達2公尺;隔片的排列規則,邊緣平滑,觸手多而密集,頂端膨大呈腎形或新月形,並向內彎曲;生活群體為黃綠或黃褐色。棲息在珊瑚礁鄰近沙底的淺水域。


資料來自:台灣海洋生態資訊學習網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Echinodermata 棘皮動物門


Class Echinoidea 海膽綱


Family Diadematidae 冠海膽科


Scientific name Diadema setosum


Chinese name 刺冠海膽


Author (Leske, 1778)


Max. Size


Common name Black Longspine Urchin


俗名: 魔鬼海膽


形態特徵: 分布於水深0~30公尺的礁岩區,以及珊瑚礁區的潮池或低潮線附近亞潮帶的岩石下。此種海膽具有特殊的肛乳突,肛門就開口在金黃色亮圈的中央,利用這樣的構造,牠們可以將排泄物排放得高一點、遠一點,以免被自己細長的棘刺給卡住。身上反口面有5個輻射對稱白色或藍色的醒目斑點。體殼直徑可達10公分以上,牠們的大棘細長而尖銳,一般為黑褐色,長度可達15~20公分左右,加上海水在視覺上的放大作用,因此常有人宣稱看到比籃球還大的魔鬼海膽。由於棘刺尖細且有毒,而且每一枚刺皆由無數的小箭頭所組成,因此對人的殺傷力極大。本種的主要食物是海底的大型藻類,如石蓴、紫菜等。白天大多藏在岩穴中,晚上才會外出攝食,以銳利的牙齒刮食海藻。本種在台灣南部的生殖季節約在七月左右,有成群出現的情形。


資料來自: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台北縣貢寮鄉龍洞, 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Class Actinopterygii 輻鰭魚綱


Family Apogonidae 天竺鯛科


Scientific name Apogon properuptus


Chinese name 黃帶天竺鯛


Author (Whitely, 1964)


Max. Size 8.5 cm 


Common name Southern orange-lined cardinal fish 


別、俗名: 橙帶天竺鯛、大面側仔、大目側仔


形態特徵: 體長圓而側扁。本種魚為常見於日本、台灣,以往均被誤鑑為金線天竺鯛(A. cyanosoma)。唯本種之發育完全之鰓耙數少於金線天竺鯛(17-21 V.S. 22-23);體側上縱帶之寬度明顯地比金線天竺鯛寬;以及中央之縱紋在尾柄上之末端仍為縱線。主要棲息於礁石區。群居性,以多毛類或其它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台灣分布於南部、小琉球及北部等。


資料來自:台灣魚類資料庫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喜愛與海膽為伍作鄰居的小魚兒.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Mollusca 軟體動物門


Class Gastropods 腹足綱


Family Angariidae  棘冠螺科


Scientific name Angaria delphinus


Chinese name 棘冠螺


Author Linnaeus, 1758


Max. Size


Common name


別、俗名:


形態特徵:


資料來自: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Mollusca 軟體動物門


Class Gastropods 腹足綱


Family Pleurobranchidae側鰓科


Scientific name Berthella martensi


Chinese name 馬丁側鰓海蛞蝓


Author (Pilsbry, 1896)


Max. Size


Common name


別、俗名:


形態特徵:


資料來自: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Cnidaria 刺胞動物門


Class Anthozoa 珊瑚蟲綱


Family Cerianthidae 臘葵科


Scientific name Cerianthus filiformis


Chinese name 蕨形角海葵


Author Carlgren, 1893


Max. Size


Common name Tube Anemone


別、俗名: 有管海葵、千手海葵


形態特徵: 體似海葵,一般為單體,無骨骼,富肉質,因外形似葵花而得名。大多數海葵的基盤是用來固著於礁石上輻射對稱,桶型軀幹,上端有一個開口,開口旁邊有觸手。體壁外層細胞分泌之黏液與泥沙混合而成為一鞘,無其它骨骼,觸手細長,顏色多變化,但大部份為白色。觸手對於外來刺激非常敏感,即使有魚碰觸,也會立刻縮入管中。屬肉食性的動物,它捕吃魚,貝殼和浮游動物。海葵的觸手布滿微小的刺絲胞,可以分泌毒液,用來捕食,雖能利用觸手捕捉食物,但多數依靠水流攝取食物殘片。分布於台灣沿岸泥沙底,其刺絲胞有毒。


資料來自: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Mollusca 軟體動物門


Class Gastropods 腹足綱


Family Conidae  芋螺科


Scientific name Conus textile


Chinese name 織錦芋螺


Author Linnaeus, 1758


Max. Size


Common name Textile Cone


別、俗名:


形態特徵: 棲息於潮間帶之岩礁、低潮線以下


資料來自: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Phylum Chlorophyta 綠藻植物門


Class Bryopsidophyceae 羽藻綱


Family Codiaceae 松藻科


Scientific name Codium mamillosum


Chinese name 球松藻


Author Harvey ,1855


Max. Size


Common name


別、俗名:


形態特徵: 藻體深綠色,海綿質,圓球狀,隨著藻體成長,表面會逐漸形成凹凸狀,直徑可達4公分。藻體腹面可產生絲狀假根以附著基質上。藻體內部由許多分枝管狀多核細胞交織構成,側生的囊胞為棍棒形,頂端截形或稍圓,直徑300700μm,具15條毛狀突起,囊胞圍繞在髓部周圍緊密排列形成光合作用的柵狀皮層。囊胞中央有一大液泡,葉綠體盤狀,不含澱粉核。生長於水流較平靜的九孔池中或潮下帶210米深的岩礁上,幾乎全年均可見。尤其在龍洞灣、大香蘭及卯澳灣等處常聚集成一族群。


資料來自:臺灣海藻資源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NE Taiwan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lum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Class Actinopterygii 輻鰭魚綱


Family Scorpaenidae 鮋科


Scientific name Dendrochirus zebra


Chinese name 斑馬紋多臂簑(ㄧㄡˊ)


Author (Cuvier, 1829)


Max. Size 25cm


Common name Zebra turkeyfish; Zebra lionfish; Zebra firefish; Dwarf lionfish 


別、別、俗名: 花斑短鰭簑鮋、獅子魚、短獅、紅虎、雞公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中大,棘稜平滑或稍具鋸齒狀。眼中大,上側位;眼眶略突出於頭背;眶上骨皮瓣長。口大,斜裂,下頜稍突出;胸鰭寬長,延伸至臀鰭基底後端,上部鰭條分枝;腹鰭胸位;尾鰭圓形。體淡紅色,體側有 5條深色的橫帶,在大的個體則另具有窄的深色橫帶交互在前述橫帶間;頰部具深色的斑塊;背鰭硬棘具暗褐色斑列縱紋;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皆淡色,而散具深色斑點。主要棲息於息於珊瑚、碎石或岩石底質的礁石平臺;也被發現於岸邊到外礁區中有掩蔽的潟湖與洞穴區等。有時會形成小群魚群。棲息深度通常在水淺的區域,但是有報告發現於 80 公尺深處。在大洋性的漂浮階段時,可以移動很長的距離,並且遠離原棲地到亞熱帶區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資料來自:台灣魚類資料庫


攝影日期: 2010/09/12


攝影地點:台北縣貢寮鄉龍洞, NE. Taiwan


 



Dendrochirus zebra 斑馬紋多臂簑鮋(獅子魚) , 又名: 花斑短鰭蓑鮋


 


此次潛水共發現3條斑馬紋多臂簑鮋,如下



 



A:







 


B:









 


 


C:






leechit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