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名稱 | 皮屑芽孢菌性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 , 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 |
俗稱 |
|
好發年齡 | 年輕人居多。 |
分佈部位 | 上半身(上胸部、肩膀或上背部),偶發於頸部、臉和上臂。 |
致病原因 | 皮屑芽胞菌(Pityrosporum ovale),屬於表淺之黴菌(實為一種類似黴菌之酵母菌)感染,通常於悶熱潮濕的環境中引發,患者本身如有使用口服抗生素、類固醇或避孕藥也容易引發,其他還有油性皮膚、肥胖、懷孕、壓力、疲勞、免疫缺失、糖尿病等患者本身因素亦為好發者。 |
症狀與特徵 | 於上半身大量的出現,群聚成圓頂狀紅色丘疹與表淺之膿疱, |
圖片 | |
治療 | ●治療方面 範圍較小者則早晚擦拭抗黴菌藥膏(如ketoconazole、ciclopirox creams、econazole foaming solution)。對於患部範圍較大者則建議口服 抗黴菌藥(如ketoconazole、Itraconazole) 10到14天及外用藥一起使用。由於台灣夏季悶熱潮濕,皮屑芽孢菌性毛囊炎的復發機率很高,因此建議皮屑芽孢菌性毛囊炎患者於氣候變熱前,可以先使用含低濃度抗黴菌沐浴乳洗澡或口服抗黴菌藥以預防復發。 ●預防方法 |
目前分類:皮膚病-感染-黴菌 (8)
- Sep 09 Wed 2009 21:08
皮屑芽孢菌性毛囊炎
- Sep 09 Wed 2009 21:05
汗斑
醫學名稱 | 汗斑、變色糠疹、花斑癬;Tinea versicolor、Pityriasis versicolor |
俗稱 |
|
好發年齡 | 好發於常大量出汗、工作環境悶熱等工作者或肥胖者。小孩及成年人 |
分佈部位 | 分佈於在汗水混合著皮脂處(如臉部、脖子、肩膀、前胸、背部、腋下),尤以軀幹與四肢的上部最常發生。 |
致病原因 | 皮屑芽胞菌(Pityrosporum ovale),屬於表淺之黴菌(實為一種類似黴菌之酵母菌)感染。 |
症狀與特徵 | 汗斑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狀(互相融合成一片)、境界明顯、微凸、糠狀脫屑之斑點,通常為白色,亦可為有黑棕色、暗紅色的變化,因此又稱「花斑癬」、「變色糠疹」。一般而言,大部份患者無自覺症狀;少數偶於熱或流汗時,才會有些微搔癢感。病人常常因為這種斑塊造成皮膚顏色不雅觀才找醫師處求診。 |
圖片 | |
治療 | ●治療方面 範圍較小者則早晚擦拭抗黴菌藥膏(如ketoconazole、ciclopirox creams、econazole foaming solution)。對於患部範圍較大者則建議口服 抗黴菌藥(如ketoconazole、Itraconazole) 10到14天及外用藥一起使用。通常汗斑留下的脫色斑需一段時間(約1~2個月)才能恢復原有膚色,所以患者一定要有耐心。 由於台灣夏季悶熱潮濕,汗斑的復發機率很高,因此建議汗斑患者於氣候變熱前,可以先使用含低濃度抗黴菌沐浴乳洗澡或口服抗黴菌藥以預防復發。 ●預防方法 |
- Sep 09 Wed 2009 21:01
香港腳
醫學名稱 | 足蹠白癬、足癬;Tinea pedis(Athlete's foot) |
俗稱 | 香港腳 |
好發年齡 | 青春期以後居多,但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生。 |
分佈部位 | 足部 |
致病原因 | 香港腳致病菌為皮癬菌(dermatophyte),皮癬菌主要分為三大類,毛癬菌(Trichophyton)、表皮癬菌(Epidermophyton)、及小芽胞菌(Microsporum)。 |
症狀與特徵 | 香港腳徵狀表現為皮膚起紅斑、脫屑、癢、小水疱、腳脫皮、腳趾間糜爛皸裂、產生疼痛皸裂的厚皮。嚴重的會併發細菌感染,產生紅腫疼痛不能走路的蜂窩性組織炎、丹毒。 在臨床上大致可見有四大類型呈單一或多種類型複合存在: 1. 趾間型(Interdigital type):又分兩種形態(1)乾性(dry type):趾蹼乾燥、脫屑與(2)濕性(maceration type):趾蹼間浸軟、剝落、龜裂、紅斑、滲出液體,局限於趾蹼。 2. 趾掌脫皮型或乾燥角化型(mocassin type):趾間或腳掌發生境界分明的紅斑,在其邊緣伴有小丘疹,白色鱗狀脫屑與皮膚角化過度的現象,局限於腳掌、腳跟、腳的外緣。 3. 發炎水泡型(Inflammatory/Bullous type):其癢無比,呈現出小水疱,甚而多個小水疱融合成大水疱。水疱破掉後,會呈現糜爛與邊緣破碎的圓形,分佈於腳掌、腳背或趾間。當香港腳的發炎很厲害時,在手及身體其他部位可出現小水泡,此時就稱為"dermatophytid"或"id reaction"。 4. 潰瘍型(Ulcerative type):為由趾間開始擴散到腳掌、腳背,經常合併細菌感染。 |
圖片 | |
治療 | 香港腳的治療,須視感染的類型及程度而有不同。趾間型(Interdigital type)中濕性型可用濕紗布 隔開腳趾縫包紮預防次級感染;乾燥型則使用角質溶解劑(如salicylic acid)去除增生的角質。發炎水泡型,輕者可用冷敷,嚴重者以口服類固醇減輕症狀。抗黴菌藥物的使用,以外用為優先;若治療無效或已經侵犯趾甲與角質增生,則口服抗黴菌藥(如Griseofulvin、Itraconazole、Terbinafine)為最佳治療方式,但須注意肝腎之毒性。治療時程不要擅自中斷,以免因治療不完全而復發。 高溫、潮濕、悶熱,是黴菌的溫床,所以如何保持腳乾爽就是對付黴菌最好的預防方法。因此夏天儘量穿通風的鞋子或涼鞋,不要穿不透氣的鞋,洗完澡或流汗後,要趕快把腳及趾縫擦乾。不要穿尼龍襪或絲襪,要穿能吸汗的棉織品襪子。襪子要天天換,鞋子要準備三、四雙輪流穿,讓其他的鞋子有足夠的時間乾燥後再穿。不要赤腳在公共浴室或地板行走,以免把香港腳傳給他人或減低自己罹患香港腳的機會。 |
- Sep 09 Wed 2009 20:58
股癬
醫學名稱 | 股癬;Tinea cruris |
俗稱 |
|
好發年齡 | 成年人較常見,好發於男性、肥胖者及易流汗者。 |
分佈部位 | 鼠蹊部、腹股溝、會陰和肛門周圍(陰囊及陰莖少見)。 |
致病原因 | 癬菌感染 |
症狀與特徵 | 股癬,基本上其患處的臨床表現與體癬相似,分佈部位由鼠蹊部、腹股溝蔓延到大腿內側及肛門周圍,乃至於臀部,多為兩側對稱性發生,初期是幾個米粒大的紅丘疹,隨病情加劇,紅疹會往外逐漸擴大,病灶中心的發炎現象卻減弱或消失,邊緣部分因病情活動性強而形成鱗屑脫皮樣境界明顯的環狀隆起並有劇烈搔癢感。常因患者搔抓,而有濕疹樣的變化、浸潤增厚、苔蘚樣變化。皮疹氣候轉涼或局部保持乾爽後,邊緣處的病灶即能減輕變得較不明顯。 |
圖片 | |
治療 | 以抗癬菌藥物為主,一般而言,以外用藥物為優先,若治療無效,則口服抗黴菌藥(如Griseofulvin、Itraconazole、Terbinafine)為最佳治療方式。 當罹患股癬時,如病人誤用濕疹藥膏,就會使病灶越擦越大片、越厲害,症狀會更加惡化,延誤了治療時機。此外,股癬要跟對磨疹區別,以免用藥錯誤。 預防及治療股癬除遵醫囑用藥外,病人最好能常保持身體乾燥,能吹冷氣最好不過的;外衣及長褲也要穿寬鬆吸汗且透氣的棉織物,洗完澡及流汗後要趕快把身體擦乾,如此才能促進疾病早日痊癒。 |
- Sep 09 Wed 2009 20:45
體癬
醫學名稱 | 體癬;Tinea corporis,Tinea circhinata |
俗稱 | 金錢癬;圓癬 |
好發年齡 | 任何年齡均可發生。 |
分佈部位 | 體癬是指發生分佈於身體(除頭皮、毛髮、掌跖、陰部、指甲板以外)的平滑皮膚上。 |
致病原因 | 真菌感染(主要由紅色毛癬菌(T. rubrum)、石膏樣小孢子菌(M. gypseum)、絮狀表皮癬菌(E. floccosum)、紫色毛癬菌等最常見)。 該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患者、患癬之寵物、家畜如狗、貓、兔子,或間接接觸被患者污染的衣物而引起;也可由自體感染(先患有手、足、甲癬等)而發生;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或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者,也易發生體癬或股癬。當然,氣候溫暖、環境潮濕,更有利於本病的發生。一般來說,病情夏重冬輕。 |
症狀與特徵 | 體癬臨床表現為於身體暴露區 出現一個或多個環狀紅色丘疹或水皰,由中心逐漸向周圍等距離擴展蔓延,日久成為環形或多個環形或互相融合。而患部中央炎症減輕有自愈傾向,伴脫屑或色素沉著;環的邊緣炎症表現較明顯,其上有小丘疹、水皰或鱗屑附著,該處稍為比鄰近正常皮膚高,故有「金錢癬」的俗稱。可以由沒有感覺到非常癢。 皮膚患部表現可因致病真菌不同及個體差異而有差異,如由親人性(Anthropophilic)的菌種如紅色毛癬菌(T. rubrum)引起的皮膚病灶,常呈大片形,數目較少;親動物性(Zoophilic)的菌種如犬小孢子菌(M. canis)及親土壤性(Geophilic)的菌種石膏樣小孢子菌(M. gypseum)引起的皮膚病灶,炎症較明顯,常以水皰為主,病灶較小,但數目較多,故常被誤診為濕疹。 |
圖片 | |
治療 | 以抗癬菌藥物為主,一般而言,以外用藥物為優先,若治療無效,則口服抗黴菌藥(如Griseofulvin、Itraconazole、Terbinafine)為最佳治療方式。 預防及治療體癬除遵醫囑用藥外,病人最好能常保持身體乾燥,能吹冷氣最好不過的;外衣及長褲也要穿寬鬆吸汗且透氣的棉織物,洗完澡及流汗後要趕快把身體擦乾,如此才能促進疾病早日痊癒。 |
- Sep 09 Wed 2009 19:41
灰指甲
醫學名稱 | 甲癬;Tinea unguium、onychomycosis |
俗稱 | 灰指甲、臭甲 |
好發年齡 |
|
分佈部位 | 手或腳的指甲 |
致病原因 | 黴菌感染 |
症狀與特徵 | 黴菌感染後,可引起指甲變形、變色、變脆、增厚、指甲分離、粗糙易碎等現象,是最常見的指甲病變。黴菌寄生在指甲內,往往便成為散佈黴菌的淵藪,會反覆感染自身的皮膚,造成手癬、足癬、股癬等疾病。因此,灰指甲如不徹底治療,則再怎麼治療其他部位的癬也沒用,因為將「春風吹又生」。同時也可能又將黴菌傳染給別人,特別是住在一起的家人。此外,甲癬會引起指甲變形,因此常引起甲溝炎、鉤甲、嵌甲,潛藏其內的黴菌很頑強,更是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危險因子。 |
圖片 | |
治療 | 一般傳統的「拔指甲」方法,其實並不適當。因為黴菌感染的位置是在指甲下的甲床中而非指甲的甲板上,將指甲拔除的處理方法並不能將問題根本的解決,況且因一個新的外傷傷口又容易造成細菌感染。而由於灰指甲會使指甲很厚,而藥膏的滲透力又有限,所以擦藥的效果不佳,因此治療灰指甲的方法仍以口服藥物為主。口服新一代的抗黴菌藥很方便,只要一天一次,手指甲需服用 6 週,腳指甲需服用 12 週,治療率可達百分之八十以上(需每天持續服用,不可間斷),停藥後分別觀察3至6個月及6至9個月,新長出來的指甲將可成為正常的指甲。但在服藥的過程需要定期抽血檢驗肝功能指數GOT GPT,若有異常狀況時即應立即停藥。 |
- Sep 09 Wed 2009 17:59
手癬
醫學名稱 | 手癬;Tinea manuum |
俗稱 | 香港手 |
好發年齡 | 成人居多,夏重冬輕,手足汗多者,每天長時間接觸水的工作者(如農民、漁民、泥水匠、水電匠、清潔工、廚師及從事餐飲業的人、賣菜和賣雞鴨魚肉的人等),更易發病。 |
分佈部位 | 通常只發生在慣用的單手,與香港腳有關,常合併發生。有one hand and two feet的特徵。 |
致病原因 | 黴菌感染 |
症狀與特徵 | 手癬,通常只侵犯一隻手,常因香港腳抓癢又不洗手所引起,可於手掌或於手背邊緣出現稍明顯的脫屑、脫皮、厚皮或紅斑。常合併足癬發生,慢性化後會使手指甲發生甲癬(灰指甲)。而念珠菌型手癬則以指間糜爛為主,以紅斑表現者不多。 |
圖片 | |
治療 | 治療手癬的首要之務為保持手部乾燥、少讓手接觸到水,還有病人也要一併治療香港腳或灰指甲,否則治療效果不佳。手癬光靠擦藥的效果 通常不好,大部分都要合併口服藥物,而時間可能要長達三個月。 |
- Sep 09 Wed 2009 17:54
頭癬
醫學名稱 | 頭癬;Tinea capitis |
俗稱 | 臭頭 |
好發年齡 | 常見於小孩。 |
分佈部位 | 頭皮 |
致病原因 | 頭癬最常見的菌種是毛髮癬菌(Trichophyton)及小芽孢癬菌(Microsporum)。侵入髮幹與頭皮所引發,常由無症狀的帶菌者或有頭癬的同學、家人、寵物、動物傳染而罹病。 |
症狀與特徵 | 頭癬在外觀上以主要以出現頭皮屑、容易不規則點狀落髮、毛根變形斷的特徵,嚴重時頭皮還會腫脹、化膿,然後造成疤痕型禿髮的現象,因此俗稱頭癬為「臭頭」。 黴菌侵犯毛髮的部位隨菌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其病變在顯微鏡下可分下列幾種: 1. 毛髮內感染(Ectothrix infection):以小芽孢癬菌(Microsporum)之菌種為主。黴菌孢子存在毛髮外,導致皮膚的破壞。 2. 毛髮外感染(Endothrix infection):以毛髮癬菌(Trichophyton)之菌種為主。黴菌孢子存在毛幹中,而沒有皮膚的破壞。 頭癬可區分成五種表現型: 1. 非發炎型頭癬(漏脂型):外觀類似脂漏性皮膚炎,有類似頭皮屑般的鱗狀落屑及搔癢性的斑塊,有時有脫髮的現象 2. 黑點型(black dot):為毛髮內感染的變異型。頭髮因黴菌寄生於毛幹內,使頭髮變脆,因此容易折斷,之後只剩下黑點般的毛根殘留在頭皮上,於是患處的外觀看起來有許多的黑點。此類型的頭癬通常是在頭皮上同時多發性的受到感染 。看起來與脂漏性皮膚炎類似。 3. 禿瘡型(Kerion):為毛髮內感染的變異型。頭皮有一大型化膿性、發炎性、塊狀突起的落髮結節病灶,極疼痛,病灶表面有許多蜂巢狀排膿的小孔並且伴有頭頸部的疼痛性淋巴結腫大。癒後常呈疤痕型禿髮的現象。 4. 黃癬型(Flavus):為毛髮內感染的變異型。可在髮幹中看到小氣泡及黴菌孢子菌絲。這種類型的頭癬可在頭皮上看到許多惡臭、黃色的黏性厚痂皮沿著毛囊的周圍生長及塊狀掉髮。癒後容易會有疤痕型禿髮的現象。 5. 灰斑型(Gray patch):為一又圓又大的角質化斑狀落髮。由於頭髮斷在靠近頭皮表面處,使得病灶看起來像一塊被收割過的稻田。 診斷頭癬主要是靠微生物的檢查,可將懷疑受到感染區域的頭髮取下,在顯微鏡下以KOH染色觀察,如果有發現菌絲或孢子,便可確定診斷。 |
圖片 | |
治療 | 頭癬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治療通常無效,故以口服抗黴菌藥物(Griseofulvin、Ketoconazole、Terbinafine、Itraconazole)治療為主,療程約四至十二週。合併使用抗黴菌配方(ketoconazole, selenium sulfide)的洗髮精,可縮短療程。 此外,病人的梳子、帽子、枕頭、床、毛巾一定不能與他人共用,且要經常用熱水燙過,以免傳染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