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名稱 Atopic dermatitis;異位性皮膚炎
俗稱 幼兒性溼疹
好發年齡 新生兒或幼兒期
分佈部位 依發作的時間、年齡而有所差別:
· 嬰幼兒期﹝兩個月大到二歲﹞:常見於臉部、頸部及四肢的伸側(除了尿布包裹的範圍外)。
· 兒童期﹝二歲到十二歲﹞:常見於手肘前凹窩、膝膕窩及頸部。
· 青少年﹝十二歲到成人﹞:常見於四肢彎曲部位及身體皺折處,手掌及腳掌亦可見到。
致病原因 常與遺傳性體質有關,患者本身或家族成員也很容易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結膜炎或過敏性皮疹等『異位性疾病』。
症狀與特徵 最大的症狀就是「奇癢難耐」和「皮膚敏感」,在晚上會更加嚴重。由於 奇癢無比,患者開始搔抓的惡性循環「癢→搔抓→更癢→搔抓」而破皮、出血甚至導致細菌感染。
新生兒期呈現急性期的皮膚變化,有紅色丘疹、抓搔、破皮、水泡甚至有許多分泌物的現象。
年紀較大後則呈現慢性增厚苔癬化的變化,如灰褐色皮屑、皮膚變厚、粗糙且深的皮膚紋路或黑色素的沉澱。
兒童期則介於兩者之間。
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的條件必須符合下列敘述三項或三項以上:
· 皮膚搔癢。
· 典型的皮膚症狀(濕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炎)及位置(嬰幼兒大多在臉部及身體的伸側,成人大多在關節的屈側)。
· 慢性持續性或反覆發作性皮膚炎(一般指超過6個月以上)。
· 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乾草熱、或異位性皮膚炎等)。
圖片 異位性皮膚炎的圖片
治療 外用藥膏以類固醇藥膏為主,類固醇類藥膏跟其他所有藥物一樣,在醫師指示下正確的使用,是有效而安全的,併發症都是由於使用方法錯誤而造成,如因害怕併發症而不敢使用,反而是因噎廢食,使病情惡化。
口服藥物以抗組織胺為控制搔癢的主要治療藥物;如有合併細菌感染時,才須同時併用抗生素;嚴重的急性期時,則須使用口服的類固醇,會有快速的改善。
嚴重反覆發作的孩子,則建議做進一步的特異性IgE抗體、過敏性皮膚試驗、貼布試驗等檢查以找出較可能的過敏原以作為防範的參考。
留言列表